黎明即起,灑掃庭院,開門開窗透氣通風,這是許多人的習慣。但現在,這樣的習慣要“與時俱進”一下了,因為外面“十面霾伏”。
  今年是我國平均霧霾日數52年來最多的一年,各種各樣治理霧霾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最新科技成果也粉墨登場,但“人定勝天”這句話擱在這兒還是一種妄言。勝天不行,那,順天又如何呢?我對所謂“順”的理解,就是既要有節制,更要有手段。
  說到霧霾,個個都會怨聲載道,但追根溯源,缺乏環保意識的群眾既是環境受害者,又是環境加害者。統計顯示,2013年4月杭州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100萬,對於杭城這樣沒有集中供暖又無太多重工業的南方城市來說,百萬輛汽車的尾氣顯然為PM2.5的攀升做出了突出“貢獻”。所以,想降低PM2.5濃度,我們真的要懂得節制。古人尚且明白“當事未值,誰不明知,亦能勸人,亦能自解,及當境界,仍復昏迷”,何況我們。
  再就是手段,為了應對重度污染天氣,華北多個城市出台《應急預案》,同時啟動聯防聯控機制。如北京,遇“紅色預警日”,將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,中小學、幼兒園停課,有關企業停產等“六停”措施。杭州霧霾應急預案也將出爐,問題是應急措施與群眾期待“緩解污染”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,所謂應急預案只是極端氣象條件下“減緩重污染惡化”的急就章,而非治理霧霾的長遠解決方案。
  中國人講“天人合一”,這既是價值觀也是對自然的敬畏,如果,我們一味“大躍進”式地發展經濟而忽視了所依賴的環境,“霧鎖中國”僅僅是一個開始。  (原標題:沒有對自然的敬畏“霧鎖中國”僅是開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wjvc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