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雙塔西街華宜大廈,有一家扎根山西20年的外資企業——山西永青咨詢服務中心(以下簡稱山西永青)。總經理是59歲的挪威人葉福禮,他出生在美國,滿月時回到挪威,後隨父母到臺灣生活,20多歲時前往印度尼西亞工作,職業是大學教師。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,葉福禮內心純凈,做自己想做的事,實現自我價值,是他的夢想。1 一次改變一生的“旅行”與山西結緣,要從一次不尋常的“旅行”說起。1990年夏天,在印度尼西亞工作的葉福禮與家人在北京會合,應河曲縣政府邀請,輾轉搭乘運煤卡車、火車、公交車一路跋涉來到山西,參加葉永青牧師紀念碑揭幕儀式。1918年,葉永青從挪威來到山西河曲宣教,開辦了教會小學和診所。抗日戰爭爆發後,葉永青為上千名流離失所的百姓提供了棲身之所,然而在日軍的一次空襲中,葉永青照料完百姓後來不及躲進防空洞,被炸塌的房梁擊中。葉永青就是葉福禮的爺爺。1988年,河曲縣政府追認葉永青為烈士。揭幕儀式後,葉福禮與當地政府官員交流了許久,瞭解到爺爺的更多事跡,並得知山西特別需要能夠長期合作的外國人士來推動經濟文化交流。“人們至今緬懷著我的爺爺,他所追求的理想不應該被遺忘。”想到這一層,葉福禮決定到中國尋夢,為山西的建設發展出一份力。1993年,他與妻子帶著一雙兒女移居太原,成立了以爺爺名字命名的山西永青咨詢服務中心。2 “水土不服”摸索中前行最先加入山西永青的,還有另外兩個美國家庭,他們是葉福禮從40多名願意來中國的美國志願者中挑選出來的,一位是醫生,一位是旅行社老闆。當時,中國幾乎沒有國際化的大酒店,通過那位旅行社老闆對美國酒店業的瞭解,葉福禮打算把國外高級酒店管理經驗引進山西。他換上正裝,繫上領帶,滿懷熱情地來到當時太原最大的山西大酒店“推銷”自己的新觀念,不料卻碰了一鼻子灰:“你一個外國人,能在我們這兒待多久,憑什麼相信你?”中國人思想保守,葉福禮初次嘗試便以失敗告終。後來,他多次到煤礦、不鏽鋼企業毛遂自薦,均失意而歸。經過3年“水土不服”,葉福禮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。“中國人重視長遠堅固的友誼,我需要用中國的方式來辦事。”於是,他暫時把“事業”擱在一旁,開始全身心融入山西的生活。一次,葉福禮和妻子約在飯店見面,邊吃飯邊談事。周圍人看到他倆孤零零地坐在一張大桌子兩邊,熱心地湊過來要陪他們一起吃飯。葉福禮有些尷尬,但他意識到這就是中國人熱情好客的體現,便欣然接受,與他們邊吃邊聊,一頓飯的工夫便結交了好幾位山西朋友。時間一長,葉福禮習慣了主動握手,喝酒時用雙手舉杯,逢年過節給家人發紅包,還給兒女起了中文名——致遠、寧靜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葉福禮聽說陽曲縣大盂鎮緊鄰國道,常有交通事故發生,但鎮衛生所醫療水平有限,無法及時救治傷者。他立即通過朋友聯繫當地衛生部門,傳達了邀請國外專家來培訓當地醫療人員的想法,達成了山西永青的第一個項目。3 從一個人到一個團隊如今,除了30餘名山西本地員工,山西永青共有來自美國、加拿大、荷蘭、澳大利亞等國的14個外籍員工家庭,他們當中大多是擁有豐富醫療經驗的醫學界精英,與葉福禮一樣,他們來中國尋找夢想,搭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。伊克理是美國全科醫學博士,1996年,經過兩年的語言學習,他加入山西永青,成了陽曲縣人民醫院第一位義務坐診的“洋大夫”。除了每隔7年回國重新審核醫師執照外,他每周一、三、五上午在縣醫院坐診。來自美國、加拿大的全科醫學博士梁啟予、陳義琳隨後加入進來,他們輪流為患者提供臨床醫療服務,其餘時間則對有需要的患者進行家庭隨訪,並參與鄉村醫生培訓項目,為陽曲縣的鄉村醫生和看不起病的村民提供幫助。與國外相比,他們在中國收入很低,除了當地衛生部門和國外科研機構提供部分經辦公室出租費,再無其它收入來源。“我常說我很幸運,很多人想來中國,但沒機會留下,現在我能夠生活在山西,做的事對周圍人有益,聽大家親切地喊我‘洋大夫’,這樣就很滿足。”伊克理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回答。荷蘭人雷一鳴愛與農民打交道。2000年,雷一鳴隨妻子加入山西永青,妻子在陽曲縣從事鄉村醫生培訓,擁有農業碩士學位的他看到當地農民種地僅能自給自足,收入微薄,便打算學以致用,幫助他們走上與市場銜接的致富路。沒想到,頭一個難題就是語言關。當地人說陽曲方言,外地人都聽不懂,更別說外國人了。“我去買菜,問他多少錢,他說6毛,6毛是多少?我就納悶了。”於是,雷一鳴一有空就找當地人聊天,開始是連比帶劃,後來就基本上沒有了交流障礙。之後,他從國外引進了新品種蔬菜和良種生豬,在田間地頭教農民運用先進農業技術,葉福禮負責找銷路,並收取一定的服務費,山西永青與農民、銷售商共同實現了“三贏”局面。4 投身公益延續夢想回想當年剛到山西的情景,葉福禮覺得仿佛穿越了“時光隧道”:“中國變化太大了,但貧富差距也很大,我們要做的事還很多。”籌集慈善基金,成立撒愛援助會,為貧困患者提供援助;與太原、榆次多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合作,每周為居民義診,入戶對腦梗患者進行康復訓練;通過流動借閱圖書車,為陽曲縣偏遠地區55所小學的孩子們送去一抹書香;為農村貧困婦女創立手工藝項目,把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剪紙製成生日卡、禮品套裝,銷往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;每周五定期看望福利院兒童,讓他們感受到來自“家人”的愛與陪伴……把企業與公益相結合,葉福禮在山西闖出了“名堂”。北歐有句古話,物質是可以儲存的,而時間不能。或許正因為如此,葉福禮與他的伙伴們放棄了物質享受,踏踏實實地把事業做在了山西。“曾經有一個‘美國夢’,那是自由與成功的代名詞,吸引全世界的人去美國淘金,而如今越來越多西方國家的人來中國尋找夢想,充滿活力與光明的中國,正在孕育著‘老外們’美麗的‘中國夢’。”葉福禮說,他還有一個小小的“中國夢”,就是拿到中國“綠卡”,在山西定居。山西,和許許多多中國城市一樣,寬容而質朴,她接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追夢人,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、交融,匯成一曲曲和諧動聽的樂章……本報記者 辛欣  (原標題:一名挪威友人的“中國夢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wjvc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